寿险合同负债评估折现率计算
这个国庆终于可以回家了。
因为干了三年的月结准备金评估,终于熬成了偿付能力岗。所谓多年的媳妇熬成婆,重新获得了与月初重合的五一和十一假期。
难得的长假却不出去旅游的另一个原因是,谈了三年的女朋友黄了。她说她累了,受不了这种不是异地胜似异地的生活。一个在东三环的国贸,一个在西二环的阜成门,中间的距离只比六环少一环。工作日晚上还经常加班,只有周末和法定节假日能见面。
三年时间说长也长。三年里没见面的时间有多久呢?每年有52个星期,每个星期有5个工作日,再刨除法定节假日,一年大约250个工作日,三年就是750个工作日。这样想来,确实颇为漫长。难怪分手那天她说,你和你的750曲线去过吧。
750曲线,全称是750日移动平均国债收益率曲线,下载网址在中国债券信息网:
https://yield.chinabond.com.cn/cbweb-mn/yc/bxjInit?locale=zh_CN
时间选择2025-09-30,参数设定为750个工作日,依次点击“查询”和“下载明细数据”就可以。
三年时间说短也短。她说通过这三年,她已经能看到未来的20年。所以前20年的基础利率曲线就可以直接用750曲线。40年以后的,她说精算这个行业再发展也就这样了,会有个暂定为4.5%的终极利率。在20-40年之间则采用插值的方法计算。总结来说,基础利率曲线由以下三段组成:
\[ \begin{cases} \text{750日移动平均国债收益率曲线} & 0 < t \leq 20\\ \text{终极利率过渡曲线} & 20 < t \leq 40\\ \text{终极利率} & t > 40 \end{cases} \]
因为750曲线变化太快,因此终极利率过渡曲线采用二次插值方法计算,以使得折现率变得更为平缓:
(一)第一次插值的计算公式为:
\[ r_{t} = r_{20} + \left( 4.5\% - r_{20}\right) \times \left( t - 20\right) /\left( 40 - 20\right) \]
其中:
\(t\) 为年度;
\({\mathrm{r}}_{\mathrm{t}}\) 为在 \(t\) 年度第一次插值的数值。
(二)第二次插值的计算公式为:
\[ R_{t} = r_{t} \times \left( t - 20\right) /\left( 40 - 20\right) + r_{t}^{*} \times \left( 40 - t\right) /\left( 40 - 20\right) \]
其中:
\(t\) 为年度;
\({\mathrm{r}}_{\mathrm{t}}\) 为在 \(t\) 年度第一次插值的数值;
\({\mathrm{r}}_{\mathrm{t}}^{*}\) 为在 \(t\) 年度 750 天移动平均国债收益率曲线的数值;
\({\mathrm{R}}_{\mathrm{t}}\) 为在 \(t\) 年度终极利率过渡曲线的数值。
750日移动平均国债收益率代表的是期望无风险收益率。但正如恋爱有分手的风险,保险公司的经营也存在风险,所以需要考虑溢价。综合溢价按以下规则确定:
(一)前 20 年的综合溢价根据业务类型等因素分档设定:一是 1999 年(含)之前签发的高利率保单适用 75BP 溢价;二是万能险、投资连结险、变额年金及中短存续期产品适用 30BP 溢价;三是其他产品适用 45BP 溢价。
(二)40 年以后的终极利率综合溢价为 0。
(三)20 年到 40 年之间的综合溢价采用以下线性插值法得到:
\[ {\text{Spread}}_{t} = {\text{Spread}}_{20} \times \left( 40 - t\right) /\left( 40 - 20\right) \]
其中:
\(t\) 为年度, \({20} < t \leq {40}\) ;
\(\text{Spread}_t\) 为在 \(t\) 年度第一次插值的数值。
上述即期基础利率曲线附加综合溢价,就可以得到即期折现率曲线。远期折现率曲线,由即期折现率曲线换算即可。
这就是季度偿付能力评估使用的折现率。
(完)
注:本故事纯属虚构。女人翻脸,没那么慢。